6月29日19時16分,隨著最后一個逆變器合閘完成,由中鐵十六局承建的國家“沙戈荒”風光電基地重點工程——鹽池縣高沙窩鎮92萬千瓦光伏復合EPC總承包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的建成,不僅為寧夏吳忠市鹽池縣能源結構轉型注入強勁動能,更以“光伏發電+生態治理”的創新模式,為西北地區荒漠化治理與綠色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本。
鹽池高沙窩光伏項目建成(中鐵十六局 供圖)
該項目位于寧夏吳忠市鹽池縣高沙窩鎮,占地約2.8萬畝,建設規模龐大,共使用樁基688980根、光伏支架68898套,光伏組件1791348塊,箱式變電站192座,構建起發電網絡,通過39條回路并入新建330千伏升壓站。項目自今年2月20日破土動工,6月30日全容量并網,有效施工期不足90天。
面對工期壓縮、圖紙滯后、風沙侵襲等多重難題,中鐵十六局項目團隊以“開局即決戰”的魄力迅速行動,黨員干部組成先鋒隊,扎根一線完成場地勘察、方案編制等前期工作;采用“10天節點倒排工期法”,對樁基施工到并網發電的全流程進行精細化管控;創新推行網格化、單元化管理,將項目劃分為六個施工片區,26支專業隊伍同步開展“小班組多點平行作業”,確保每個環節責任到人、高效推進。同時,“日考核、周復盤、月兌現”的獎懲機制與觀摩學習制度雙管齊下,激發全員斗志。在這樣的高效管理下,項目接連刷新施工紀錄:49天完成68萬根樁基施工,單日最高完成21533根;56天內完成6.8萬組支架安裝,68天179萬余片光伏組件全部精準就位。
該項目在技術應用上也頗具亮點。據中鐵十六局鹽池光伏項目負責人孫春剛介紹,作為“光伏+儲能+風電土地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其具備多重戰略價值與核心技術創新。戰略層面,它推動當地能源結構從傳統火電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助力寧夏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同時將光伏開發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探索“新能源開發+生態保護”可持續模式,通過“新能源+旅游+就業”復合業態激活欠發達地區內生動力。技術應用上,采用的雙面雙玻光伏組件,憑借雙面受光設計提升10%~30%發電量,玻璃封裝增強耐候性、延長使用壽命,且無背板設計更具生態友好性;“光伏+風電”一體化模式實現土地高效利用,為新能源發展提供了創新范本。
此外,項目建設團隊還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依據“林光互補”“草光互補”規范,制定出“光伏板陣列+沙障固沙+植被恢復”組合方案。在板間空地種植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植被覆蓋率從項目前的15%提升至40%;通過撒草籽、扎設草方格等措施,恢復荒灘植被,固沙防沙,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有效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據悉,該項目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四大特色產業綠電園區項目中已投用單體規模最大、建設周期最短的綠電項目。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提供22.5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節約標煤67.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7.2萬噸,以0.4元/千瓦時綠電價格助力銀川經開區企業綠色轉型。此外,每年還能減少大量灰渣及煙塵排放,實現節約用水的同時,降低相應的廢水排放量,節能減排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