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豆国产一键获取精彩内容-麻豆免费在线观看-麻豆乱淫一区二区三区

新聞中心
一線風采

黃河之畔啟新程

作者:李桂香 姚舒 ?時間:2025-07-14 ?【字體:??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鋼鐵巨龍,啟航深潛。在波瀾壯闊的母親河之下,一次突破常規的“自主涅槃”,正開拓著穿越天塹的嶄新通途。

“啟航號”盾構機施工現場(劉福昌 攝)

2025年7月4日,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航天大道穿黃隧道盾構機已推進至335環、掘進到670米。接下來,它將一路向西,從地下穿越黃河,然后越堤上岸,最終破土而出。

這臺曾建功羊城的“巨無霸”,經中鐵十四局建設者之手,在濟南航天大道穿黃隧道項目浴火重生,化名為“啟航號”,開啟了它穿越萬里黃河的新征程。

千里轉場,上演“乾坤大挪移”

濟南市航天大道穿黃隧道是全國第三條大直徑穿黃盾構工程,是濟南市“四橋四隧”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隧道總長3888米,為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行車時速60公里,雙管雙向6車道,其中南線盾構段長度3252米,采用一臺開挖直徑15.06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施工。

2023年項目中標后,集團公司、公司兩級層面就多次對盾構機選型策劃進行針對性研究,按照“先調再采”的原則,從技術可行、工期安排、經濟合理等方面綜合考慮,擬定選用廣州海珠灣西線隧道S1346盾構機。

2024年7月17日,海珠灣隧道雙線貫通的喜訊猶在耳畔,一場跨越1879公里的設備轉場已悄然啟動。

“如果按照常規流程返廠整修,至少需要半年,整修完成后再運至項目組裝又需半年,必然影響整體工期。”項目機電部部長程勛解釋說,在集團公司和公司的研判下,他們決定將盾構機直接運抵濟南施工現場進行整修。

這不僅是大盾構公司首臺“下場即轉場到施工現場”進行維保再利用的盾構機,更意味著一場與時間、空間和復雜條件賽跑的硬仗就此打響。

為確保拆機質量并精準掌握設備狀態,項目部精銳盡出,先后派遣3名管理人員、4名經驗豐富的工人遠赴廣州,配合海珠灣項目拆機、運輸。團隊預先勘驗,制定預整修清單,提前采購更換件、重點關注不易購買件、加工周期較長零件。

與此同時,濟南施工現場也在為迎接這臺“巨無霸”而絞盡腦汁。20000平米的理想存放空間,被壓縮至8400平米,場地規劃圖應運而生,大到盾體、小到散件,每寸土地的用途都被精確規劃,甚至為關鍵部件提前“占位”。

“例如盾構機的十塊盾體,拆解順序是頂到底,但吊裝下井則是底到頂。我們提前劃線預留場地,以滿足后期吊裝需求。”程勛說,即便如此,存放場地依然捉襟見肘。

空間不夠,智慧來湊。團隊決定,對臺車、橋架等可組裝部件先行組裝。“像長約22.5米、寬達12.4米的1號臺車,如果拆開存放,要鋪滿八分之一的場地,而組裝后僅占用300多平米。”

就這樣,在團隊的巧思妙手和高效協作下,成千上萬的部件跨越山河,在黃河之畔有序安家。

自主涅槃,精心打磨“穿河利器”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穿黃難題,結合前期對于盾構機的設計聯絡以及兩次勘驗得出的結論,盾構機需通過“新制+改造+整修”的方式進行整備和針對性提升。

根據整修要求,除一些關鍵技術和不具備現場維修條件的部件返場維修改造外,其余整機70%的整修工作都計劃在工地開展。

這對首次系統開展此項工作的航天大道項目團隊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考驗。“僅通過動勘、靜勘初步梳理出來的問題就有300多條,需要逐一銷項。”項目盾構副經理薛順強坦言。

項目按照“利用自有資源、能不改則不改、能少改則少改”原則,將整修改造主體由委外向現場轉換,除盾尾、主驅動等重大部件由專業廠家整修改造之外,其余部件在施工現場自主整修。

但自主整修標準從何而來?沒有成熟案例可循,沒有現成路徑可依。薛順強說,他們邀請集團內大盾構專家云集項目“會診”,遍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并整合大盾構已有標準,在理論與實踐中硬生生“磨”出一套整整132頁的整修標準。

“刀具數量更多好還是更少好?”“撕裂刀如何布置最佳?”在一次次設計聯絡會上,項目團隊與專家們圍繞關鍵點反復推敲,判斷標準和實施標準逐漸成型。

兵馬未動,組織先行。依據整修清單,項目部組建了機械、液壓、電氣、焊接4個小組,配備精兵強將。“組長都具有3個以上大直徑盾構項目施工經驗,組員也以特殊工種為主,主打一人多能。”薛順強說,液壓專家李云良成長于南京長江隧道,機械組的趙志東裝機經驗豐富,而電氣組的周金龍在PLC編程與盾構機電氣原理上樣樣精通。

為力求實現設備性能和成本控制雙提升,團隊更是加強環節把控:通過保壓試驗,將需委外的球閥數量較計劃減少三分之一;通過絕緣測試,將不達標電機進行委外;通過三維掃描測試,對拼裝機吸盤進行檢修后自主整修。同時,在公司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以“清單化管理”為抓手,明確檢修項、要求及責任主體,激發降本增效的“源頭活水”。

此外,項目團隊還結合地質條件,采用同步注雙液漿工藝;再利用并自主維修蕪湖維保基地既有的4臺閑置壓濾機;還把原有的仰拱塊改造、倒車平臺委外改造變更為現場自主改造……

“這次自主改造的探索,不僅盤活了設備資源、節約了成本,更讓我們逐步掌握設備維修改造的‘主動權’。”項目高級工程師張建勇說。

入地啟航,實踐驗證“真章”

2025年元旦前夕,隨著推進油缸回裝,所有螺栓緊固到位,這臺盾構機維修改造圓滿完成,具備組裝下井的條件。

對于項目團隊而言,組裝下井,是邁向黃河的臨門一腳。這臺后來被命名為“啟航號”的盾構機,全機長達161米,總重量約4295噸,直徑15.06米,由刀盤、盾體、后配套臺車等部件組成。

為了培養一批安裝、組裝力量,項目再次做出前所未有的決定,主體由專業團隊主導,而后配套則由項目團隊主導。項目總工程師高騰達說:“過去,技術人員更像一個統籌者,根據專業團隊的需求協調各方配合,如今則成為真正的實施者,從制定方案到吊裝組裝,必須親力親為。”

從“動嘴皮子”到“俯下身子”,在高騰達看來,最大的挑戰是經驗不足,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笨功夫”:向吊裝師傅拜師學藝,組織全員深研圖紙、制定方案,并提前籌劃好每一項物資,在吊裝前,還借鑒SOP標準化作業流程,明確步驟、責任人等,并反復進行桌面推演,確保全流程可控。

盾構機組裝現場(張漢林 攝)

最緊張的時刻莫過于1號臺車下井。這臺重達370噸的龐然大物,由前后兩段組成,分布著電氣、液壓、環流等關鍵部件。為便于各個系統的連接、調試,團隊對其在地面進行了預組裝。這一決定雖然可以將問題解決在下井之前,但交錯的結構也大大增加了吊裝風險,前后段需要先水平分離,而過程中的毫厘之差可能會導致關鍵部件損傷,稍有不慎還會造成重心不穩,后果不敢想象。

設置多處支撐加固確保重心穩定,選用適配的鋼絲繩及卸扣減少抖動,復緊臺車全部螺栓防止部件脫落,鋪設路基箱及鋼板穩定地基……一系列保障措施,為臺車吊裝增加多重保險。

起吊前,技術人員還與吊裝人員反復桌面推演,細化分工與站位,檢查物資設備,確保環環相扣、精密配合。最終,他們高精度完成臺車的水平分離,并歷時3天成功下井組裝。

“心臟”主驅動的回歸更是爭分奪秒。這個重達320噸的關鍵部件返廠全面檢修后,需要水陸聯運的方式回到施工現場。但因重要配件不能按時到達,工廠組裝遲遲無法完成,而當時恰逢春節,大件運輸窗口即將關閉。

“一旦無法按時發車,年后下井的節點就不能保證,整體工期也會延誤一個多月!”高騰達說,他們多次召開碰頭會,加強與工廠溝通,縮減組裝工期,并安排技術人員杜亮亮千里押運,最終在運輸窗口關閉前將“心臟”安全送達濟南。

2025年5月9日,承載著無數心血與期望,“啟航號”盾構機順利啟航。如今,它更展現出煥新后的強勁動力:掘進速度從初期的謹慎摸索提升至單日最高10環,設備完好率達到95%。

“啟航號”盾構機始發現場(劉福昌 攝)

在滔滔黃河的見證下,轟鳴的刀盤在地下“啃巖破土”,這臺“涅槃重生”的“鋼鐵巨龍”,正向著彼岸的光明堅定潛行。項目團隊以敢于突破的勇氣、自主創新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匠心,丈量著穿越黃河的每一寸征程,也書寫著中鐵十四局大盾構再穿黃河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