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鐵十一局四公司汕梅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TJ5標段施工現場,機器轟鳴,焊花飛濺。項目負責人霍方鑫的身影,時常出現在最關鍵的工點,或凝神查看圖紙,或與技術骨干激烈討論,或指揮著大型機械精準作業。這位獲評“廣東省勞動模范”的高級工程師,以其“鉆”的勁頭和“韌”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用一項項技術創新攻克難關,用實干擔當跑出工程建設“加速度”。
霍方鑫獲評廣東省勞動模范(張凱一 攝)
“鉆”出來的智慧梁場
汕梅5標項目智慧梁場,承擔著全線過半、總計4074片箱梁的預制任務,規模大、標準高、工期緊。面對挑戰,霍方鑫沒有退縮,牽頭成立了“霍方鑫創新工作室”,將智慧梁場變成了技術創新的“試驗田”。
“傳統方法效率低,精度差,我們就自己想辦法!”這是霍方鑫常掛在嘴邊的話。箱梁頂板容易出現收縮性裂縫?他帶領團隊一頭扎進去,反復試驗,最終研發出一套可通過手機遠程操控的“智能頂板噴淋養生系統”。設定好參數,系統便能自動定時、定量噴淋,精準養護,裂縫難題迎刃而解。
鋼筋安裝中的“頑疾”——數量易錯、外露長短不一、間距不均,一直影響著梁體質量。霍方鑫引入標準化理念,設計制作了專用的底腹板和頂板鋼筋定位胎架。走進如今的鋼筋綁扎區,只見工人們在胎架輔助下操作,鋼筋間距均勻如尺量,端頭平齊,翼板外露鋼筋整齊劃一,鋼筋保護層合格率從95%躍升至99%以上。
“以前定位鋼筋和波紋管,全憑老師傅的經驗和手感,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準。”一位現場技術員感慨道,“項目發明的‘定位滑塊工裝’可太管用了,像拼樂高一樣,又快又準,效率翻倍!”
智慧梁場里,類似的小創新、微改進層出不窮。在霍方鑫的帶領下,團隊不僅斬獲了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更收獲了2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套檢測設備和14項創新工裝。
“跑”出來的工程進度
作為項目負責人,霍方鑫深知“時間就是效益,進度就是生命”。他心中時刻揣著一本清晰的“進度賬”。
“汕梅項目雨季長、涉路施工點多,必須搶抓旱季黃金期!”霍方鑫將年度產值目標層層分解到月、細化到周,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他在施工班組間開展“月度進度大比拼”,引入考核獎勵機制,點燃了全體參建人員的熱情,工地上處處涌動著“比學趕超”的干勁。
技術創新同樣是提速的引擎。他引進智慧梁場環形生產線,4臺移動式底板臺車在環形軌道上高效運轉,魚雷罐精準泵送混凝土,澆筑、養生、張拉實現流水線作業。“就像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這邊進原料,那邊出成品!”一位工人形象地比喻道。這一舉措,將單片梁的生產周期從10天壓縮至4天,大大提高了效率。
辛勤耕耘結碩果。改項目在2023年和2024年圓滿完成年度產值目標。2024年12月在全線率先完成第一階段交通導改,為2025年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基礎,施工進度在全線領跑。
“扛”起來的責任擔當
梅州地區多雨,臺風、暴雨等災害頻發。每當險情來臨,霍方鑫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臺風“海葵”“蘇拉”來襲,梅大高速發生塌方,“6·16”特大暴雨肆虐……過去兩年里,每一次搶險救援現場,都能看到霍方鑫沖鋒在前的身影。他第一時間調集項目人力和機械設備,晝夜不停搶通道路,為救援物資運輸和人員轉移開辟通道。獲得了廣東省應急管理廳、梅州市政府、梅州市交通局、蕉嶺縣政府、路橋公司等感謝信六封。這份責任感也體現在對環境的守護上。項目1號棄土場緊鄰梅縣區蓮花寺旅游區。霍方鑫堅持“一場一策”,在棄土場實施分級防護、排水和復綠。在棄土場上栽種了300棵紅葉石楠,不僅有效固土護坡,更提升了景區景觀效果,還為景區開辟出大型停車區域,用實際行動助力當地旅游業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會不忘初心,不斷突破,始終朝著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好的技能運用攀登。”這是霍方鑫始終秉持的工作態度,他將繼續帶領項目團隊一起,向著打造“百年平安品質工程”的建設目標奮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