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廣東省東部揭陽市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村落因為一則喜訊的到來,幾近沸騰。“揭東區埔田鎮牌邊村上榜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這得益于小鎮優雅的環境、悠久的歷史,更離不開中鐵二十五局“百千萬”工程建設者的傾情付出和接續努力。
“老舊破小”隱蹤跡,“寶藏鄉村”換新顏
沿著嶄新的村間道路,從牌邊村黨群服務中心出發,沿著紅心路一路前行,只見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紫薇花爭相綻放,墻體彩繪栩栩如生;房前屋后,小菜園生機盎然,小果園果實盈枝,小花園姹紫嫣紅。
推窗看見綠、出門即見園、轉角遇見美……漫步在牌邊村,仿佛走進了一幅精心繪制的田園畫卷。這份“高顏值”,正是近年來中鐵二十五局建設者與牌邊村干群齊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結出的碩果。“‘百千萬工程’是一項惠及萬千百姓的民生工程,我們必須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經得起時間和人民的檢驗。”項目負責人湯吉良堅定地說。
修繕后的牌邊公園全景(李桐 攝)
在他的記錄本里,細數著近年來為“扮靚”鄉村顏值開展的主要工作:實施農貿市場及周邊基礎設施提升,為全村主干道鋪設瀝青,做好民居外立面整飾和巷道整治,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園”10多個,建設美麗庭院4個,增植樹木1200余株……牌邊村以改善人居環境的“小切口”撬動鄉村風貌的“大提升”,不斷提升“鄉村顏值”和村民“幸福指數”。據他回憶,牌邊農貿市場東側原來是一片荒地,建設者進場施工后,將荒地中的小水塘進行清理,砌石籬、圍欄桿,清除荒地的雜草和垃圾,種上各色花卉苗木,并安上石椅。昔日被遺忘的閑置地,如今化身點綴村莊的“微景點”,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休閑好去處。
鄉村之美,美在生態,美在宜居。過去荒草叢生的角落如今煥然一新,村民連連點贊。“這兩年我們村的變化真是太大了,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好多人都到我們村來旅游。村莊環境美了,我們的心情也跟著舒暢起來!”正在公園散步的陳曉茹笑著說。
暢通大道產業旺,激活鄉村新動能
揭東是中國“竹筍之鄉”,牌邊村郁郁蔥蔥的竹林下,撲鼻而來的竹筍香讓人心曠神怡。村民頭戴草帽,揮動著鋤頭挖筍,運筍車輛往來穿梭。
埔田鎮X114線(李桐 攝)
埔田鎮X114線作為揭東區的交通主動脈,其改造可串聯區域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具有關鍵作用,也是“百千萬工程”中強化節點功能的重要抓手。建設者們圍繞X114線,串點成線打造連城帶村主軸,秉持“細節決定品質”理念,在施工過程中對每一處環節精雕細琢。
X114線基礎設施改造工程的改造路段全長約2.5公里。針對材料種類多、勞動密集且施工條件復雜的特點,項目團隊在道路規劃前期對當地居民出行習慣、車流量、未來發展的需求詳盡摸排,通過反復測量、計算,確保道路的寬度、坡度、排水系統達到最優組合,最大限度保障居民使用體驗。
如今,改造后的X114線如一條黑色緞帶蜿蜒于青山綠野間,雙向四車道寬闊平整,排水溝暗藏玄機—雨天時,經科學設計的排水系統能迅速將積水引入地下管網,讓路面始終保持干爽,徹底告別昔日“逢雨必澇”的窘境。路燈整齊排列,夜幕降臨時,暖黃色的光暈交織成網,不僅照亮村民歸家的路,更成為運輸車輛夜間往來的安全屏障。道路的暢通,讓牌邊村的竹筍運輸效率大幅提升,從田間地頭到冷鏈倉庫的時間縮短了近一半,鮮嫩的竹筍得以更快運往全國各地。依托這條“黃金通道”,村里陸續建起竹筍加工廠,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將鮮筍制成筍干、罐頭等多樣產品,附加值成倍增長,進一步激活了鄉村產業新動能,讓鄉村振興的步伐愈發堅實有力。
道路通,則百業興。立足竹筍產業優勢和交通地緣優勢,牌邊村緊緊抓住“百千萬工程”發展機遇,進一步盤活特色資源,拓展完善竹筍“產業鏈”,著力打造“竹筍+文旅”,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并在建設者的配合下,重點打造的“竹文化創意園”,以經營竹筒美食、圍爐煮茶、埔田農特產品銷售為主,集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等于一體,讓游客可以在竹海中暢游,品嘗特色美食。
如今,該村落的“竹文化”品牌進一步擦亮,形成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康養、文創休閑、夜游度假的旅游環線,豐富本土旅游業態,讓鄉村旅游成為推動牌邊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積極參與建設同時,中鐵二十五局“鐵建小五”志愿者們也深度參與鄉村文明建設,通過黨建聯建舉辦講座、宣傳等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倡導文明新風,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抵制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政策宣講、困難幫扶、衛生治理……一項項志愿服務如春風化雨,滋潤人心,也為“全國文明村”增光添彩。
在建設者的傾心締造下,如今的牌邊村,一幅村容美、鄉風淳、產業興的和美畫卷正在舒展鋪陳。